首页 > 北京警察博物馆 > 研究成果 > 藏品研究

獬豸(xie zhi)与狴犴(bi an)

封面警魂柱獬豸面.jpg 

20180806145813_511.jpg


走进北京警察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警魂柱。警魂柱主体造型为剑与盾,象征着人民警察的武装性质。在警魂柱的左面,雕刻着一尊独角兽,端坐于祥云之上。这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音:谢志)。之所以在警魂柱上采用獬豸,是因为在传说中“獬豸能辨曲直”,以此象征法律的正义和尊严。

獬豸是怎样一种神兽?和法律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法”字的中文古体是“灋”,源于金文。“法”字从“水”部,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而其偏旁“廌(音:志)”,即解廌,也就是獬豸,表示公正、正直之意。仅从一个“法”字的探源,獬豸在古人心中的神圣、正直的形象就可见一斑。

关于獬豸的详细介绍,史书中多引用东汉人杨孚所著的《异物志》里的内容:“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音:则)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北方荒芜之境里,有一种野兽名叫獬豸,头上长一只角,天性能分辨对错正邪。看到有人争斗时,就用犄角去冲顶其中不占理的人;听到有人争论,就去咬其中的坏人。东周时楚王曾经捕到过獬豸,并按照它的形态制作帽子。)除此以外,《晋书》在《志·第十五舆服》中还提到,“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

总之,大体上说古人认为獬豸的体态类似羊,也有说似牛,头长一只独角,有分辨正邪的天性。因此,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者按照獬豸的体态制作了一种帽子,叫做“法冠”。佩带这种“法冠”的,大都是执法者。如《晋书》在《志·第十五舆服》记载,“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又如《旧唐书》在《志·第二十五卷舆服》记载,“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到后来“獬豸冠”或“獬豸”还直接被用来借代“执法者”。

古人的“法冠”,流传到现在的恐怕不多,已很难见到,但我们现在还可以从一个地方领略獬豸的“风采”,那就是古建筑的屋脊上。

在宫殿、庙宇、衙署等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屋脊上,有一套具有定制的外部装饰物,统称为“五脊六兽”。其中脊角屋檐处,往往排列着一些小雕像,这一套雕像由10个形象组成,由外向里分别叫做:仙人、龙、凤、狮子、天马、狻猊(音:酸泥)、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獬豸排行“老八”。因为这些小雕像的多少与建筑的级别有关,因此在故宫的太和殿我们才能见到獬豸和它的全部“伙伴”们,因为只有那里是全国最高级的建筑,才配用全部10个雕像。

古代关于獬豸的传说屡有记载,大都是讲某处有冤狱后獬豸出现而得以解决的内容。除此之外还些说法,如獬豸是龙的九子之一,画在牢狱的墙上以象征着法律的尊严云云。

但经过初步核实,这种说法显然有误,其中描述的并非獬豸,而应该是狴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古代有“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说法。虽然说法有各种不尽相同的版本,但总体内容大同小异。如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牙字),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毕案),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音:毕戏),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中狴犴排行第七。而在明代杨慎《升庵全集》的描述中,狴犴排在第四的位置:“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除此以外,还有其它描述,如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以上内容清楚的勾勒出狴犴的形象,即狴犴形似狮虎,也能辩是非,且仗义执言有威力。与獬豸不同的是,它被更多地和古代的公堂、牢狱联系了起来。因此,后来狴犴也被引申为监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