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警察博物馆 > 研究成果 > 藏品研究

北京警察博物馆馆藏枪械概况

 

2.枪械-2.jpg


       北京警察博物馆藏有自16世纪至20世纪期间定型生产的多种世界名枪和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中国警察专用配枪700余支。拥有枪械总量继轻武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州民兵博物馆之后,居于第四位;在全国各地警察(公安)博物(纪念)馆中,居于首位。

 

       一、 馆藏枪械来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公安局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将一些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和极具研究价值的中外枪械予以妥善保管。

       2001年初,为配合筹建北京警察博物馆,经市局批准后,筹备组人员先后将局内枪械征集进馆。同年7月,北京警察博物馆建成开馆后,除在馆内基本陈列展出200余支枪械外,其余500余支全部存放于市局专用枪械库房内保管。

 

       二、 馆藏枪械分类

       北京警察博物馆馆藏枪械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军(警)专用制式枪械,包含步枪(狙击步枪、突击步枪)、冲锋枪(微型冲锋枪)、机枪(轻、重、通用型机枪)、手枪(微型手枪、消音手枪)、转轮手枪、防暴枪等;第二类是特种枪械,包含钢笔式、手杖式、匕首式、弹簧刀式,及微型多管枪、毒气枪等;第三类是民用枪械,包含体育运动训练及赛事专用枪械、狩猎枪械等;第四类是自制枪械,包含自制火猎枪械等。

 

       三、 馆藏经典枪械

       北京警察博物馆馆藏枪械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基本涵盖了世界主要枪械制造国从16世纪至今,在各个历史时期定型生产制造的枪械种类,极具研究、收藏和展示价值。例如:诞生于16世纪中叶的“前装燧发枪”。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指一种利用推进燃料快速燃烧后产生的高压气体推进发射物的射击武器。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以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使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燧发枪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全面进入热兵器时代。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且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可随时完成发射。

       燧发枪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从转轮式打火到撞击式打火的两个阶段。之后,撞击式隧发枪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仿制并大量装备于军队使用,直至19世纪中期。

       目前,北京警察博物馆馆藏的前装燧发枪均为撞击式打火的燧发枪。其中正在展示的一支燧发手枪,在枪身上就清晰的标志着“1851”的制造年份字样。

       又如:“毛瑟枪”。

       毛瑟枪由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毛瑟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人还称它为驳壳枪、自来得、快慢机(有全自动功能的,称快慢机)、匣子枪、大镜面(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等。

       又如:“AK47-自动步枪”。

       1947年式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由前苏联枪械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突击步枪。AK-47于1947年定型,1949年装备苏联部队。AK-47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优良,尤其在风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分解容易。AK-47属于突击步枪,枪身短小、射程较短,适合较近距离的战斗。

       又如:世界名枪“格洛克-17”

       格洛克手枪是由奥地利著名的武器制造商格洛克有限公司(Glock GmbH)研制生产的一系列自动手枪的统称,第一种格洛克手枪的测试型是格洛克17式9mm手枪,是奥地利格洛克有限公司于1983年应奥地利陆军的要求研制的。如今,格洛克手枪已经发展成为品种繁多,家族庞大的枪族。

 

       四、 馆藏名人枪械

       在北京警察博物馆馆藏枪械中,有一部分曾是我国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经使用和收藏过的枪械。可以说在这些枪械中,每支都有一篇美丽的传说,每支都镌刻下历史的印记。例如:

       北京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谭政文使用的猎枪,公安部第一任部长罗瑞卿使用的小口径猎枪,原市委书记彭真使用的单管小口径步枪,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使用的小口径步枪及双筒猎枪,刘少奇夫人王光美使用的华尔特M8式工艺手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