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刑侦支队

发布日期:2021-01-08     信息来源:北京市公安局

字号:        

2020年5月29日,一起21年前的故意杀人案告破;

2020年6月,一名漂白身份潜逃23年的命案嫌疑人被抓获;

2020年7月7日,潜逃27年命案重大嫌疑人落网;

2020年11月11日,一起尘封20余年的命案成功破获。

至此,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云剑-2020”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圆满收官。近日,笔者有幸旁听了东城刑侦支队命案积案分析研判会,走访了案件侦查员,和这支队伍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终于揭开成绩背后的秘密——是技术民警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是侦查队员坚持精细化标准执法的孜孜以求,更是团队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厚积薄发。


锲而不舍

代代技术尖兵勇挑重担

6月的北京,已经有些闷热了。下午,在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DNA实验室的一间操作室里,仪器设备在紧张运转着,技术大队探长李甫在旁等待着检验结果。

时间回拨到21年前。1999年,辖区内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害人万某被勒颈致死。受当时技术手段所限,案件侦查陷入僵局,始终未破。但当年的勘查技术民警提取了多项生物检材、痕迹物证,妥善保管至今。多年来,办案民警始终没有放弃。随着刑事技术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一代代刑事技术民警不断强化对命案积案案卷和物证检材的复检复核。

2020年以来,李甫和同事们将检材和物证不断优化、分检,已经检验了800多次了。等待结果的时间里,李甫默默盘算着,如果这一批还是检不出新线索,下一批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突然听到机器提示音,结果出来了,李甫扶了扶眼镜,定睛一看,“有了!”他长呼一口气,露出了笑容。

2020年11月11日,专案组队员在湖南连续摸排30日,最终确定了熊某为该案嫌疑人的关键证据。

至此,尘封21 年的万某被杀案得以告破。

近年来,随着刑侦工作越来越向专业型转变,侦查破案的科技含量得到极大丰富。在命案积案攻坚专项行动中,刑事技术民警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为警营技术专家,他们是惩奸除恶的“痕迹猎人”。

在东城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刘必松心中,从每一次命案现场的勘查,到后期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侦破案件,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十年,然而无论队伍怎样更新迭代,刑事技术民警“还逝者以公正,惩邪恶于公平”的初心始终如一。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技术民警杨帅说:“作为新警,到岗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梳理案卷和物证档案。虽然枯燥乏味,但师傅说,把每一起未破案件牢记于心,在不断复核复检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同时传承东城刑技民警锲而不舍、不断突破的钉子精神。潜下心来后,这项看起来枯燥的任务让我获益匪浅。”

2020年是技术大队民警郭康健从警的第10年。6月10日,是他33岁生日。这个生日恰逢值班,没有鲜花蛋糕,也没有K 歌聚会,但一大早,却有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不约而至:一个高坠警情。

与生日有关的一切瞬间抛诸脑后,他以最快的时间检查好勘查装备是否完备后,和搭档开着熟悉的警车去现场。

案发现场是一座正在施工的十六层高楼,楼体外部空空的窗框,楼下散落着玻璃碎片,还有从楼上掉落的厚厚的墙体。看完安静地趴在楼根下、身体已经僵硬的逝者,郭康健走上了施工楼顶,那是逝者生前所在的最后地方。

到了顶层,毫不夸张地说,现场是他从警以来遭遇的最凶险的勘查环境。除了带上用过无数次的常规勘查设备,还首次系上了安全绳。彼时彼刻,郭康健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尽一切可能还原现场,让死者‘说话’”。最终,通过细致的勘查,他找出了答案:不慎坠落,排除刑嫌。

其实,这只是10年来无数现场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个。10年里,从最开始接触各种现场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游刃有余,郭康健深切感受到:成长,不只是年龄,更是肩上的责任。


团队协作

侦查员咬定青山不放松

1999年4月11日,一家餐厅的经理被人手持菜刀砍伤致死。依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东城警方始终未能找到有价值的破案线索。多年来,侦查员们对这起案件紧盯不放,穷尽一切手段寻找突破口。随着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多次复核过程中,民警终于在综合分析后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然而,在进一步工作中,案件侦破遇到了瓶颈问题,始终无法确定嫌疑人的行踪。

此时,专案组有着丰富办案经验的侦查员张建明和高建功主动请战,在常住人口7000余人、暂住人口5万余人的村落里开展走访工作。为了不打草惊蛇,他们多次乔装打扮成商人,佯装进货前往嫌疑人可能出现的区域,先后入户摸排一百多个家庭,耗时近一个月,最终确定了嫌疑人的准确居住地点。2020年5月27日,东城刑侦支队重案队骨干力量在嫌疑人的必经之路设伏蹲守13个小时,成功抓获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嫌疑人神态举止异常,拒绝回答问题,案件一度再次陷入僵局。凭借多年办案经验,高建功和张建明采取冷静处理的攻心战略,连续与嫌疑人斗智斗勇。最后,高建功通过从时间线和空间线上同步挤压的讯问技巧,成功“撬”开了这名故意杀人嫌疑人的嘴,锁定了重要证据,这起尘封21年的命案终于真相大白。

东城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陈方志始终认为,科技手段对于破获刑事案件特别是年久的积案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很多案件由于时间久远、证据缺失等原因导致线索中断,这种情况下,传统手段、群众工作、基础工作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所以说,侦查员过硬的基本功、高水平的业务素养,以及团队的分工配合是破获此类案件的重要条件。” 陈方志笑着说,“我们东城刑警重案二队的王禹杰就是这样的,他经手的案件无一纰漏,很有一手。”

探长王禹杰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完全想不到他已经在刑侦一线干了17年。无论是曾经的打扒便衣,还是如今的重案刑警,王禹杰一直是同事眼中稳重、细致的“啃案子”能手,他总能有条不紊地把侦查工作做实、做细。在侦办一起利用拍卖收藏品诈骗老年人的案件中,他带领专案组从里到外调查刻画公司架构,将200余名报案老人相关信息逐一建立台账,分析梳理全国30余家银行的涉案账户,层层深挖固定证据,最终打掉了那个披着合法公司外衣诈骗老人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3名。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顺利侦破一起16年前的命案积案,王禹杰临危受命,多次前往山东、黑龙江、辽宁三省六地调查取证,完善证据链条,为侦破案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把案件细节吃透,把侦查工作做细,把法律手续办理齐全。”这是王禹杰时常叮嘱新警的话。

刚进入不惑之年的杜佐是东城刑侦支队重案一队队长,2017年在一起恶性案件中通过综合研判获得重要线索,抓获持枪杀人嫌疑人,荣获个人一等功。在悉数曾经侦办的案件时,杜佐更注重前期综合研判。原来,2006年,当他还是一名侦查员的时候,发生在磁器口的一起伤害致死案件,让他对案件综合研判的重要性感受颇深。当时的技术和研判手段比较落后,案件直至2019年才破获。杜佐说,如果当时的科技设备和研判手段像现在一样先进,那该多好!从那时起,杜佐在办案中就特别注重视科技手段的应用和综合研判,接办案件后,他会对每一个现场进行仔细认真的勘查,穷尽手段查找各种类型的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用铁一样的证据链还原事实真相是杜佐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侦审一体

侦讯效能“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公安法制工作改革的深入展开,结合刑事案件“两统一”、侦审一体化的持续深入推进,东城刑侦支队依托法制大讲堂、庭审旁听等执法培训机制,以领导干部、执法骨干、一线民警为主要对象,结合实行侦审一体化工作机制,以战代训,持续增强侦查民警审讯技巧和水平,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审讯专家,他们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补充短板,开展传帮带。

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张建明和崔啸是东城刑侦支队的青年骨干。他们不仅是抓捕能手,在审讯技巧上也有独到之处。在1999年和2004年的两起命案积案的破获过程中,张建明和崔啸在抓获嫌疑人后,第一时间拿下了嫌疑人的认罪口供,为后期审讯深挖奠定了基础。通过讯问检索出重要关键信息,利用心理战术打垮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这些看似简单的技巧需要侦查员前期对于案情、案卷、涉案人员关系以及各类涉案细节牢记于心。在烦冗的信息中搜索出关键点,在复杂的案情中抽丝剥茧,在与嫌疑人的问答对话中攻城拔寨,这些都源于他们前期坚实的基础工作和不断积累的办案经验。

探长崔啸所在的重案一队,负责八类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办,是刑警队伍的拳头和尖刀。自重案一队组建起就工作至今的崔啸觉得,重案队的工作就是痛并快乐着。

从警8年,崔啸褪去青涩,走向老成,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快侦快办,是崔啸办案的最大特点。接警——侦办——抓捕——审讯,直至将嫌疑人送进看守所,一气呵成。8年来,崔啸共接警2800余次,处理各类案事件3000余件。

“争一口气”是崔啸在办案中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由于面对的多为恶性案件嫌疑人,他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负隅顽抗,有的则气焰嚣张。崔啸说:“争一口气,争得的就是还被害人公平正义这口气。越是遇到难对付的嫌疑人,我的干劲儿就越足,誓要惩恶扬善!”多年办案经验的积累和平日的钻研琢磨,崔啸练就了从嫌疑人的细微表情、抠手指的小动作,甚至一闪而过的眼神判断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和其供述真伪的“独门秘籍”。崔啸曾经审讯过一个强奸案嫌疑人,他用了很久的时间攻破了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最后时刻,嫌疑人失声痛哭,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同样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顾邺文是位擅长用心理战术捕捉真相的重案探长,工作中十分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刚参加工作,顾邺文就发现,在实际办案中,自己存在基础侦查知识单一和不确定性的短板。特别是在与涉案人员进行沟通时,这个短板导致自己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嫌疑人、事主、证人时十分被动。于是,以专业知识和客观事实为基础,在多变的情况下摸索规律和特点,从心理战术上探求事实真相,顾邺文给自己定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小目标。

渐渐地,顾邺文能够通过报案人对案件的陈述,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线索。但当报案人给出的信息不够完整丰富时,就需要与报案人“聊天”。他说:“人的感官是四通八达的,记录了当时的很多信息。”顾邺文会从寻找证据的角度切入与报案人的“聊天”,常常是从舒缓报案人紧张情绪的闲聊开始,慢慢聊回案子,这里面往往会出现新的线索,而这些线索则需要他从细枝末节中寻找出来。

化繁为简,是顾邺文工作第8个年头的感受。探长是刑侦支队最小作战单元的领头人,他要带领队员去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做减法、提速度,是2020年顾邺文对自己提出的新目标。


四案连破

凝聚力决定战斗力

东城刑侦支队班子在市局、分局党委的领导下,始终着力于政治建警抓思想、业务推进抓骨干、群众满意抓关切。东城刑侦支队政委单德军说:“团队的凝聚力决定战斗力,老百姓关切是打击工作的目标,办案民警的思想自信是案件成功侦破的重要因素。从指挥部署到合成研判到侦查取证再到抓捕审讯,每一个环节、每一步胜利,都离不开团队日常的业务素质训练,离不开民警恪尽职守的履职意识,离不开各个警种之间的密切配合、无缝衔接。”

2020年以来,东城刑侦支队依托“两级管理、三级打击”大刑侦体系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深化、三年大提升”的工作要求,紧密围绕当前行政执法办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性、突出性执法问题和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立足警种特点,结合典型案例,开展各种专项培训、操作技能考核和比武竞赛活动,真正做到在实战中训练、在训练中提升的良性循环。单德军介绍:“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注重从业务上提高民警办案能力,更注重加强民警的思想建设。从个人到组织,全面提升理论和实战自信,让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有底气、有信心,在实战中效果明显、成果丰硕。” 

姜天宇和魏博秋是重案队里的“小朋友”,正跟着师傅“练功”。 

2020年云剑行动中,姜天宇跟着师傅恩玮去海南抓获在逃嫌疑人,师傅战术上的经验让姜天宇看到了老一代刑警人如何利用最传统手段创造抓捕条件,刑事技术专业毕业的他第一次改变了固有观念,对利用刑侦传统手段破案的重要性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说起遇到过印象最深的案件,姜天宇想起了侦办的一起“仙人跳”敲诈勒索案件。他跟着师傅去蹲守抓人,在冲进屋的那一刻便傻眼了,屋内的两名嫌疑人看起来都是未成年小孩儿,尽管15岁的男孩满身文身,但说话中依然有着掩盖不了的稚嫩。俩孩子来自河北农村,都是留守儿童,叛逆期无人管教误入歧途。姜天宇像大哥哥一样给他们讲法律、讲道理,两个孩子很快卸下了防备。他俩被教育释放后回到老家,后来考上了技校,还专门打电话跟姜天宇说:“叔叔,我们不再是坏孩子了。”

魏博秋也是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民警,在师傅高建功眼中,他有着年轻人少有的踏实稳重。这对师徒的性格在大家眼中属于互补型,师傅高建功高大威猛、性格果敢;徒弟魏博秋性格内向、细致认真。这对师徒在一起办过不少漂亮案子。

从警25年的师傅高建功曾经是一名摔跤运动员,也是刑警重案队里的抓捕高手。2007年,在抓捕一名身材高大、体能极强的诈骗嫌疑人时,战友被嫌疑人打倒在地的同时,高建功发现嫌疑人的手摸向了腰部,为保护战友,高建功顾不上战术动作,拼尽全力按住嫌疑人的双手。果然,嫌疑人腰部别着一把一尺多长的弹簧刀。那次抓捕,导致高建功腰椎变形压迫神经,左侧下肢麻木。虽经过手术有所改善,但左脚至今仍然缺少知觉。现在,高建功依然是东城刑警队伍里的抓捕主力,也是徒弟魏博秋心目中的偶像。在小魏心中,师傅文武双全。高建功前期对案情的反复推敲和重要细节的无缝衔接,魏博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高建功鼓励他:做所有的事情只要用心去研究,尽全力去做,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为了让小魏尽快突破交际能力偏弱的短板,高建功慢慢让小魏独立完成案件。小魏说:“从师傅放手时自己的手足无措到现在可以独立办案,这一年,我的沟通能力和工作效率都突飞猛进,感谢师傅对我的良苦用心!”看到徒弟变得更加优秀和强大,是高建功破案以外最开心的事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