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品牌 净化心灵助力重生 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推进监所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3-08-12     信息来源:人民公安报

字号:        

近年来,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工作部署,立足公安监管场所职能定位,创建以“橄榄叶”为代表的文化品牌,发挥监所文化建设成果在教育、感化、挽救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了确保监所安全、提升规范执法水平和履行维稳责任的“三统一”。


内外兼修 丰富戒毒主题文化元素

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践行开展监所文化建设、推进北京监管工作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原创设计寓意“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橄榄叶”标志,不断丰富软硬件建设、环境渲染等手段,让主题文化元素释放出新的活力。

在系统谋划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创建了橄榄叶心理工作室、橄榄叶电教室、橄榄叶禁毒教育展厅、橄榄叶文化广场等,成为开展健康宣讲、康复治疗、禁毒宣传的重要阵地。

依托“橄榄叶”特色文化品牌,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将“尚法、育人、唯实、创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中,从根本上教育引导戒毒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期间,他们创作的戒毒歌曲《坚守》《心中的橄榄叶》《橄榄叶照我前行》,由该所民警填词、知名作曲家谱曲,被广泛传唱;利用橄榄叶电视台直播功能,为全所戒毒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教育康复、干预治疗等;组建橄榄枝乐队、印发《橄榄叶月报》,进一步丰富戒毒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戒毒教育作用。

“橄榄叶”标志在该所的公共区域随处可见,使“责任、健康、和谐、希望”等概念沁入人心;定期展示戒毒人员的心得体会、散文、诗歌、手工艺品等,在戒毒人员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身心结合 贯穿管理教育全流程

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充分利用内外资源优势,构建“行为矫治、生理脱毒、心理干预、康复教育”四个递进式戒毒教育管理模式。16年来,成功帮助数万名戒毒人员身心脱毒,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部分人员还作为同伴教员在戒毒所开展的同伴教育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在生理脱毒方面,自戒毒人员入所开始,管教民警便从自律养成入手,帮助其培养健康、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手把手对戒毒人员进行个人物品摆放、站军姿、齐步走等科目训练,督促他们从坐、立、行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开设生活、劳动技能培训课程,带领戒毒人员开展康复劳动,增强身体素质,为生理脱毒、心理康复打下基础。

在心理脱毒方面,该所将心理干预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依托专业心理治疗团队,对戒毒人员开展心理矫治、康复训练、同伴教育等,并与所外禁毒专家、社工、志愿者联合开展戒毒教育。期间,他们创新以认知治疗、心理咨询、艺术治疗、沙盘治疗等为内容的心理戒毒法,帮助戒毒人员坚定远离毒品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还开发了心理评估系统软件,发挥信息化在戒毒人员心理健康与吸毒成瘾评估、精神疾病诊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管教并重 构建特色文化教育体系

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以特色文化教育为支撑,秉承监所式管理、学校式教育、医院式康复“三位一体”的矫治理念,构建了涵盖心理、行为、社会、家庭、艺术干预在内的文化体系。

从“管”入手,规范日常管理。该所编制《戒毒人员教训大纲》《戒毒人员考核手册》《一日生活制度》《心理治疗干预教材》等,以课表形式规范戒毒人员所内各项活动;建立戒毒人员考核制度,结合戒毒人员康复评估情况和日常行为表现,开展文明监室、优秀个人评比,调动戒毒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每日主题分享、班会、每周新闻播报、每月集体生日会等形式,加强正向引导,促进戒毒人员自省的同时,强化戒毒效果和诊断评估,及时干预和消除心理问题,提高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

重在施“教”,重塑价值取向。该所开设文化、劳动、生活技能等培训课程,提高戒毒人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利用传统佳节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手工等比赛活动,借助文化的力量让戒毒人员热爱生活、远离毒品;组织戒毒人员自编自演舞蹈、情景剧等,特别是利用亲人会见时机,策划、设计有家庭主题元素的会见场景,不断唤起戒毒人员回归家庭的期盼,帮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