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心脏”当民警,他们各个有绝招

发布日期:2025-01-10     信息来源:新京报

字号:        

人群里,他们很好认,皮肤黑、腰板儿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怕不穿警服,也有一股特别的精气神儿。

他们还各怀“绝技”,有的脑中印着故宫全景地图,有的会“大海捞针”,还有的对景点的了解堪比专业导游。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地区分局的民警,他们在这个被称为祖国“心脏”的44万平方米的地界里,站岗巡逻、指路引导、找人寻物、化解纠纷,守护着地区安宁,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游览环境。

分局下辖中山公园派出所、劳动人民文化宫派出所、故宫派出所三个派出所,被誉为“天下第一分局”。从1972年分局的前身天安门派出所正式成立以来,民警们的工作重点经历了由打击办案到服务游客,再到共建联防当好守护者的转变。

在故宫派出所民警刘培看来,做好保障,搞好服务,让游客安全满意,自己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工匠精神的故宫人,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

心里有数、脑里有图的故宫民警

2024年冬至日,刘培比平日上岗更早一点,和以往移动巡逻不一样,这一天他和同事们的值守岗位明确——乾清宫外。早上九点刚过,已有游客在殿外端起了相机,寻好位置后不再挪地儿,他们要在寒风中站上两三个小时。

接近正午,随着太阳光照移动,乾清宫殿内的正大光明匾和它下方的五条金龙被依次照亮,“来了、来了!”人群安静下来,游客们都屏住呼吸保持着手臂稳定,把手机、相机举过头顶,记录下乾清宫这“高光”时刻。

刘培面朝人群,背对宫殿,嘴里不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时不时还得躲闪游客的镜头,尽量让大家拍得完美,引导着前面拍完的人给后面还在往前凑的人让让位置,“难得一见的景儿,大家别挤,轮着来。”

一点多钟,集中在乾清宫前的游客逐渐散开,刘培紧绷了一上午的心和身体这才松弛下来。实际上,冬天属于故宫游览的淡季,但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顶流”景区,再“淡”也至少会接待3万多名游客的到访。

作为故宫里的民警,皮肤黑、腰板儿正、行步如风,走在人群里很容易被认出来。他们还有“绝技”,人人脑子里都有一幅随时可以展开的故宫地图——70余座大小宫殿、8700余间房,姿态不一的古树、布局相似的街巷,还有文华殿的西府海棠、慈宁花园的梨花、寿康宫的杏花……不管是问路、寻人,还是想赏花、找景,只要游客一个描述,民警的脑海里就像立马有一粒图钉飞到一个准确点位,与此同时,启动“脑内导航”规划出一条甚至几条从脚下抵达图钉点的路线。

民警王文彪曾接到过一起报警,报警人在电话里描述的孩子走散地点是“铜狮子旁”。故宫共有七处地点摆放有铜狮,分别在太和门前、乾清门前、宁寿门前、养性门前、养心门前、存性门前和长春宫正殿前。王文彪只要再问一下狮子大小、颜色、脚底踩着的物件和周围环境,他心里立马就有了数。

在日复一日的巡逻中走熟、记牢故宫的每一条街巷,把自己“沉”在故宫的历史里,这是刘培练就“绝技”的方法。

2016年进入故宫派出所前,刘培在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地区分局巡逻队。广场周边空旷、视野好,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金水桥、天安门城楼,都很容易看到。初来故宫,他像是进了迷宫,游客报警丢了东西,他得先掏出手机,找出地图,再决定下一步往哪走。

那段时间,上班用心记路,下班后,刘培就一头扎进故宫的历史文化中,看书、看纪录片,《故宫三书》《故宫》《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他一点点静下心来看,认真了解这块自己守护着的地方。

学了就有用武之地。一次有游客问路找九龙壁,刘培指了珍宝馆方向,游客顺势和身边孩子讲,“咱们国家有三大九龙壁,故宫里的是最漂亮的。”刘培一笑,说,“确切地讲,山西大同的‘龙’不是真龙,王爷府里哪敢有龙,那是蟒,北海和故宫的才是真龙,龙爪和蟒爪有细微的差别,孩子你一会儿找找看。”

在调解纠纷的时候,刘培这些知识储备也能派上用场。去年暑假,一个外地来的亲子旅游团和导游在午门外发生纠纷,接到报警后刘培赶了过去。因为导游行程安排失误,旅行团进不去故宫,刘培一面调解,一面把团里的十几名孩子拉到阴凉空地,讲起了故宫的历史,在等待旅行社负责人赶来的1个小时里,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家长也平静下来不再吵闹。

刘培说,这就是在故宫派出所当民警最大的特点,做好保障,搞好服务,让游客安全满意,这身警服才配得上故宫。

新挑战

不仅在故宫,整个天安门地区,民警们的职责理念也都如此,从打击办案,到服务百姓,再到调动其他各部门共建联防,为的都是守护一方平安。

阳家成200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天安门广场的一名巡警,每天步巡天安门广场及周边2.2平方公里的区域,日行3万步以上。阳家成记得,十几年前,师傅带着他抓贼,尤其在凌晨等待看升国旗的人群里,小偷很容易趁乱得手,“当时人们出门旅游多少都会带一些现金,来到天安门,心情激动,眼睛都觉得不够用了,自然也很容易大意,人群里挤着挤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偷了。”

在天安门广场上抓贼、在午门前追票贩子、在城楼两侧地下通道打击非法一日游,这些工作都是民警的日常。近年来,随着天安门地区的综合整治,对非法一日游、黄牛票贩等团伙的打击,天安门地区乃至整个北京旅游环境越来越好,他们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变为犯罪预防和为游客服务。

他们鲜有惊心动魄、除恶扬善的经历,即便是面对纠纷,也多是游客间的互不相让、商铺与消费者间的误会,这和阳家成入警前的想象不太一样。

但挑战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出现。

阳家成始终忘不了,有一次游客问他21路公交车站怎么走,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想求助同事,但周围没别人,只能如实说,“我对这条公交线路不熟,我查一查。”

自那以后,他下班后没事就去“刷”公交站牌,“很多游客来到天安门都是‘第一站’,接下来还要去往长城、颐和园或者王府井这种知名景点游览。从天安门去往这些地点的交通方式,我尽量都记下来。”阳家成觉得,游客如果在天安门有不好的体验,相当于对整个北京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细节做好,能让游客舒服。

现在,偷盗警情基本不见踪迹,但他们的工作内容往往还是在“找”,帮家长找走散的孩子、帮旅行团找走散的老人、帮粗心的游客找包。尤其在单日客流量达到峰值的国庆、五一小长假,民警巡逻一圈手里就会多出点东西,包、水壶、手机、雨伞,有时还会领着走散的孩子。

“来了天安门,大家都对这儿太放心了。”接触的事主多了,阳家成发现,这些琐碎的工作背后,还有点幸福的意味。一次,有名游客想去毛主席纪念堂,又嫌麻烦不想存包,竟然干脆把包放在路边栅栏旁,自己放心地走了。民警找到他时他也不急,大大咧咧地说,“放天安门广场上哪能丢得了。”

服务再向前一步

寻物、找人,“大海捞针”,早就成了民警的必备技能。

2016年7月一个大雨天,天安门巡逻民警李春在安检棚内发现了一张无人认领的山东财经大学学生证。李春先在微博上发私信给山东财经大学,又找身边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同事和同学,再找到校友群发布寻人信息。当晚,丢失学生证的同学真被她找到了。

2017年3月,为了寻找一位丢失了钱包的失主,李春通过钱包里的外卖点餐卡加了一位汉堡店主的微信,联系店主帮忙在客户群里发布寻人消息,成功找到了这位失主。

到现在,她已经在网上为上千件遗失财物找到了主人。一封失主寄来的感谢信里写道,“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大海捞针般的工作……”后来,“大海捞针姑娘”成了民警李春的代名词。

2017年,天安门地区分局成立了“为民服务站”,50余名民警在做好日常执勤执法工作的同时,为群众提供查找走失、失物寻找、义务寄还、旅游咨询、紧急救助、安全宣传等综合服务。

2021年国庆节,一辆“为民服务车”开进了天安门广场,组建“巾帼服务队”,5名女民警专职负责“为民服务车”值守工作。在这辆中型客车上配备了可供休息的座椅、饮水和急救用品,设置有“临时母婴室”、儿童读物,车外还专门挂出了每日更新的升降旗时刻表。

自成立以来,天安门地区分局“巾帼服务队”累计服务群众25万余人次,协助医疗救助1500余人,查找走散人员2000余人,提供母婴服务1300余次,寄递遗失物品5000余件,群众通过赠送锦旗、拨打12345电话表扬等形式纷纷点赞。

在天安门广场“为民服务车”之后,故宫午门门口也设置了一辆同款“为民服务车”,推出印有天安门地区分局报警电话的特色贴纸,贴在孩子们身上,一旦走散,孩子就可以通过求助路人第一时间与警方取得联系。

2021年底开始,故宫派出所又推出了一项新模式。派出所把故宫博物院内外划分为8个“格区”,选了15名业务骨干组成“格警”队伍,由“格警”牵头,联动故宫博物院的消防、安保、后勤、管理、商铺等各方人员。

刘培觉得自己的工作继打击办案、服务游客之后进入了“3.0”时代,将服务再向前一步。“就拿寻找走散儿童来说,过去派出所接到报警后根据儿童走失位置判断大致路线,通过现场录像寻找,然后发动故宫工作人员加强注意。现在民警和其他部门工作人员都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孩子的信息,每人都是一个摄像头,各自留意身边情况,又互相沟通配合,加快了追踪的速度。”

2024年暑假的一起突发事件,是对格区化管理的又一次检验。当时刘培在午门外巡逻,一对夫妇紧张地跑来报警,说60多岁的父母带着7岁的孩子在故宫游览,父亲发病晕倒,需要救助。刘培立即带着男子往里跑,与此同时,老人晕倒地周边的工作人员已经发现情况,在群里发布消息,安保人员、医务人员一起出动,10多分钟后刘培到达事发地时,老人已经在医务室工作人员帮助下平躺,周围保安有的在帮助老人看护孩子、物品,有的手拉手围起临时警戒线,给老人开辟出一块空间。很快,停靠在午门外的救护车也已经驶到了离老人最近的景运门外,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跑过来,以最快的速度将老人用救护车送往医院。

事后刘培总结,事情发生得突然,但所有岗位上的人一刻都没耽误,这符合大家对于网格联动管理的设想,高效地完成一次对游客的救助。

此外,故宫的保安员,每年不定期会由派出所民警为他们进行培训。刘培发现,“座谈”式的培训对于保安们来说实用性不强,而且保安队伍流动性大,经常有新人来,培训难以全部覆盖。所以,在培训之外,他组织保安骨干力量录制实战的视频,教授器械使用方法。

刘培还会讲一些非常实用的技能,“两名游客发生争执,你劝架时轻拍对方后退一步说话,这样显得更加柔和,对方的对抗情绪会弱一些,更能心平气和听你劝解。”“游客携带不符合尺寸的自拍杆,你让人家寄存人家自然不高兴,得解释清楚,超过1.3米的自拍杆、三脚架不准携带进入是对文物和其他游客的保护。”

民警的工匠精神

刘培时常说,“这份工作让我觉得很满足和快乐。”

他用“松散”形容学生时代的自己,但在当了警察,尤其进入故宫后,他成为一个对自己很严苛的人,走在人群里,始终保持形象良好,头脑警觉。2024年1月10日警察节这天,故宫博物院向故宫派出所赠予“穿警服的故宫人”牌匾。刘培更加提气,“这里有一流的文物,自然得有一流的安保水平和一流警察形象。”

不久前再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刘培多少为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找到了一些答案。片子中,“故宫人”把文物珍宝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默默完成一道又一道重复、单调、枯燥的工序,耐得住寂寞和独处。在刘培看来,这就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而自己作为“故宫人”,在与他们不同的分工角色里,也要配得上这个称呼和身份。

“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的心脏,我们的形象就是中国警察的形象。”刚参加工作分配到天安门地区分局的时候,消息传回重庆老家,阳家成成了全村的骄傲。父母对他讲,要珍惜这份工作,好好干,对得起这份荣耀。2015年,阳家成来北京的第10个年头,父母和亲戚们借着他结婚的机会第一次来了北京,第一次参观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70岁的姑姑含着泪说,“一辈子也就来这么一回,能来看一看很满足。”

这话阳家成并不陌生,许多老人来到天安门广场都发出过类似的感叹,他们从几千公里之外而来,从凌晨开始排队等待国旗升起,有人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片、徽章等物件,有人穿上民族服饰,还有坐着轮椅的人在国歌奏响时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起身站立。

这一副副面孔构成了国人对天安门情感的特殊画像,也让阳家成找到了工作的意义。父母亲离开天安门时说,“你看这么多外地人,有老人有孩子,他们都和我们怀着一样的心情,你能做好什么都要尽力做好。”

工作15年,阳家成值守了近1000次升旗仪式。经常,随着国歌伴奏声响起,只要有人起头哼唱,大家立即响应齐声高歌,朝阳和五星红旗日日照常升起,但国旗下每天都是不一样的面孔注视凝望。人来人往间,天安门地区民警坚守自己的岗位,等待着那一句,“您好,警察同志,请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