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项倩:经侦女警绽芳华

发布日期:2025-08-15     信息来源:前线客户端

字号:        

她和团队牵头在北京市公安局经侦部门建成23个案管组,实现了警种设立案管组的零突破。

她带领团队深入基层调研,反复研究论证,制定配套文件11项,提前、保质、高效完成了层级管辖分工改革任务。

她撰写多篇调研成果,在公安部、市局评比中多次获评金奖和一等奖,不断擦亮首都经侦法制领域专业化名片。

她就是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法制处执法监督科科长项倩。在入警的十年来,项倩获得了众多荣誉:全国公安成绩突出女民警、全国公安经侦特邀研究员……荣誉的背后,是项倩十年如一日在案卷山海中抽丝剥茧的坚守。

用法律让执法者更有底气

2016年,项倩博士毕业入警,在北京朝阳分局将台派出所任职。对初入警营的项倩来说,社区走访、现场办案、户籍办理对她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如何在执法一线更好地运用自身所学?项倩始终在思考。

2018年,在一次出警任务中,一名嫌疑人对执行抓捕任务的便衣民警进行踢打,造成民警轻微伤,却辩称当时没有听到民警身份而做出了错误判断,不应定妨害公务罪。当时由于缺少关于便衣民警执行公务时如何认定其身份的法律规定,且相关证据不足,案件定性遇到障碍。

看着受伤的战友,项倩意识到:作为执法者,在使用法律保护群众利益的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为此,她不断翻阅《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查阅大量法律资料和执法办案案例,与同事、专家反复沟通交流……“经过多次的法理评析,我认为在处置过程中,民警已经表明身份,并在处置过程中拿出警官证,属于依法执行,嫌疑人采用暴力、威胁手段抗拒抓捕,符合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且社会危害性较大,应当成立妨害公务罪,并撰写了《关于便衣民警执行公务的定性》一文,刊登在了《人民公安报》。”项倩说。

“感谢有人能替民警发声!”经过多家媒体的转载,项倩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也得到了网友和同行的认可。

2019年,项倩作为法制专业人才调入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法制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侦工作,掌握更加丰富的经济知识,项倩以考促学,先后拿到证券从业资格证、基金从业资格证,为更好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筑牢了坚实基础。“每当企业遇到疑难复杂的案子,项倩总能及时、准确地给出专业的法律意见。”经侦总队法制处民警小陈夸赞道。

2019年以来,项倩参与《刑民交叉经侦警情全流程指引》等13项制度文件的制定工作;参加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的多项课题研究;在《人民论坛》《人民公安报》等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她立足经侦理论研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多次在重点专项工作中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靠前一步解民忧

“警官,我要举报!”在某派出所,一名报案人前来举报他人涉嫌经济犯罪。接待民警按照《常见经济犯罪案件报案材料审查指引》,细致拉列需要提交的证据清单,详细告知报案流程和注意事项,不一会儿,便帮助报案人完成了报案流程。

这本指引,正是项倩和同事牵头完成的。为了能帮助报案人迅速了解报案流程,指导基层干警做好报案材料的准备工作,项倩和同事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多轮调研论证,形成了一系列文件,并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广。“这本指引特别详细,适用于许多场景,让我们跟群众沟通时方便了不少,这正是我们一线所需要的。”一名派出所老民警称赞道。

“老百姓说好,基层干警说有用,我们的工作就有了价值。”项倩说。2023年初,为了用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式为群众答疑解惑,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筹备建立全国首家省级经济犯罪案件接报案中心。这在全国尚无先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项倩团队负责的受案评估系统规则创建工作也包含其中。

“经济犯罪案件所涉法律关系纷繁复杂,如何让评估系统根据报案人提交的材料,为报案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这是个不小的难题。”项倩说。为此,项倩和同事走访检察院、派出所,去外省市调研考察;走访报案事主,甚至去社交平台收集群众的痛点。其中,项倩格外关注哪些情形可以作为判断罪与非罪的依据,通过总结提炼裁判文书网判例、“两高”典型案例不断完善内容,带领大家一步步制定出了1000余项判定规则。

2024年,由项倩团队推动研发的受案评估系统已在接报案中心智能服务终端正式上线(目前已经升级为2.0人工智能版),报案人员根据提示点击相应选项,即可现场获取客观指导意见。这一全国首创获得了报案群众的认可。

当然,项倩想实现的不止于此。机器只能根据简单情况进行初步判断,面对纷繁的经济关系,如何更有效地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她想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此,她还引入了公益律师,为报案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随着后续领域专家、人民调解员等专业力量的加入,接报案中心“一师一家一员”工作室成功落地。工作室既能及时解答群众困惑和不解的问题,又能提供专业的法律分析,还能疏导报案人负面情绪,充分发挥多元化解的“柔”性优势。

当好企业发展“护航员”

2024年5月,项倩在“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一季上榜人物宣传推介活动中,向牛街社区群众分享工作经验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二万元以上)的行为。建议报案时尽可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以下材料……”在2024年年底某工业园区警企服务站召开的警企恳谈会上,项倩带领的团队正在对企业关切问题一一答疑解惑。

每次走访,面对企业遇到的复杂法律问题,项倩始终怀着服务营商环境的热忱之心,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解释,为企业家们排忧解难。“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效、主动护航发展,这是北京经侦护企优商工作的目标,我们要用‘公安温度’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项倩说。

为给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项倩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将近年来北京警方侦破的涉企典型案例改编成册,撰写《涉企典型案例汇编》《经济犯罪风险防范指南》等6本书籍,向企业阐明主要刑事风险点、给出防范建议,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避不法侵害。

“只给企业打‘预防针’还不够,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项倩说。为此,她带领团队强化专项评查,尤其是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题核查,聚焦5类23方面执法风险点,对千余起涉企的未破及已破案件开展“切片式体检会诊”“回访问诊”,并建立“涉企案件评估机制”,对企业负责人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对涉案财物采取强制措施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双查,防止久拖不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最大限度维护企业权益。

为搭建起警企沟通的桥梁,项倩带领团队参与建设警企服务联络中心,并在重点工业园区、头部企业挂牌成立警企服务站200余个,先后召开17次警企恳谈会,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及教材,先后深入企业园区开展普法宣传30余次、对重点企业开展定制化讲座12次,对企业关切问题答疑解惑,推动警企共建走深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