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犬技术专家赵鹏:“硬核”导师初心如磐
零下40℃耐寒、降噪75%、断电自动通风,还可自动喂食……这样一款智能化静音型犬舱,如今已在首都公安一线岗位推广应用。这款集合多项智能应用的移动犬舍为一线警犬提供了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它的研发人,是北京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副教授、警犬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人赵鹏。
25年警营光阴,赵鹏书写了一段从基层训导员到学科带头人的热血征程。4枚三等功奖章、9次嘉奖记录,2次北京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是他扎根一线的勋章;训练出2头被公安部评定的功勋犬、带领团队荣立集体二等功,是他对“战友”倾注心血的见证。
2000年,作为全国首届警犬技术专业毕业生,赵鹏带着对公安事业的热忱投身基层警队。16年的一线实战经历,他深刻认识到警犬技术在案件侦破、应急救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难点。
2016年,北京警察学院着手建立警犬技术专业,赵鹏主动请缨转战公安教育战线,扛起专业建设“从零到一”的重任。面对师资、教材、实训场地、警犬采购都得从零开始筹备组建的局面,他带领团队“拓荒”,跑遍了全国公安院校调研,并多次奔赴公安部警犬基地。在赵鹏和团队同事们的努力下,北京警察学院警犬技术专科专业和本科专业相继获批。如今,他正带领一支涵盖博士、硕士和高级职教官的复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奋战在警犬技术教学的一线。
赵鹏回忆,是学生的一个电话让自己有了设计智能犬舱的想法。2021年,在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工作的学生打来电话说:“赵老师,我的犬执勤后只能被锁在铁笼子里,环境嘈杂、冬冷夏热、卫生无法保障,警犬休息不好,很容易生病……”
为此,他前往一线进行调研。公交总队警犬执勤的点位多在地铁、公交站、繁华商圈等地方,犬舱的移动性必须要好。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温度控制、降噪等自动化,智能性也要好。为此,赵鹏带领团队历时两年,经过37次方案修改、百余组对比实验,研发出了智能化静音型犬舱。这款集恒温控制、自动喂食、智能静音于一体的移动犬舍,可以快速部署在交通枢纽、繁华街区等无法建造固定犬舍的地点,为执勤警犬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环境。2024年,首批300余台犬舱配置在北京公安一线。该项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还在警用装备博览会上引发关注。
近几年,他带领学生先后荣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应用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各1次,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院赛)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评审专家不禁赞叹:“公安院校的科创项目竟能如此贴近实战需求!”
2019年,北京市公安局警犬战训基地的落成,凝结着赵鹏的心血。这个警犬现代化实训基地,配备模拟搜捕、模拟搜爆、物证搜索等12个实战化训练场景,成为全国先进的集教学、科研、实战于一体的警犬综合实训平台。这里不仅承担着学历教育的职责,更为全市带犬民辅警提供常态化轮训服务。
在赵鹏的带领下,北京警察学院首创“人犬双毕业”机制,即每名学生毕业前需要与警犬共同通过学院与实战单位的双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巡逻、搜捕、扑咬、搜索、服从等五大类,获得认证后方可上岗,实现“人犬双毕业、到岗即上岗”,参加工作即形成战斗力。截至2024年,赵鹏带领的警犬技术专业已培养7届4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一等功获得者,也有市局“最美警察·杰出青年卫士”获评者。
2024年10月,在第六届全国警犬技术比赛中,北京代表队最终勇夺团体冠军,6名选手中有4人是赵鹏培养的毕业生。
“强起来、走出去,打造中国警犬品牌!”站在实训基地的瞭望台,赵鹏初心如磐。打造辐射全国的警犬技术“云端”学堂、参与建设全国公安院校警犬技术专业联盟……如今,赵鹏的目光已望向更远的未来。从户外训练场到科研实验室,赵鹏以“人犬共进”的理念,引领北京公安警犬技术从传统走向智能,以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北京公安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使命担当。